3月12日,国家医保局官网发布《神经系统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试行)》,将现行分散的神经系统价格项目整合为82项主项目、24项加收项及8项扩展项。
这场历时两年的医疗服务价格改革,首次为脑机接口技术前瞻性单独立项,设立“侵入式脑机接口置入费”“非侵入式脑机接口适配费”等3项价格标准,标志着神经调控领域最前沿的技术应用,正式进入临床收费的政策框架。
从“分散”到“统一”:82项重构的标准化逻辑 此次整合并非简单的数量缩减。据医保局披露,新版指南参照2023年版医疗服务技术规范,对脊髓电极置入、神经调控手术等传统项目进行精细化拆分。例如,将原“脑深部电刺激术”细化为“常规”与“复杂”两类,后者涵盖多靶点植入、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等高风险操作,为技术价值分层定价提供依据。
值得注意的是,新增的24项加收项聚焦“技术叠加”场景。如“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加收”明确,在脑机接口置入手术中同步进行皮层功能定位的,可叠加收费。这种“主项+加收”的组合,既鼓励新技术应用,又防止过度医疗,与DRG/DIP支付改革形成协同。
此次改革最受关注的,是为脑机接口设立的3项独立收费项目。其中,侵入式置入费涵盖开颅手术、电极定位、信号调试全流程,非侵入式适配费则针对脑电帽校准、参数优化等反复操作。医保局直言,此举是为技术成熟后的快速临床转化“铺好路径”。然而,现实层面的挑战不容忽视。
天津大学副校长明东在两会期间指出,侵入式技术面临长期生物相容性、免疫排异等难题,非侵入式则受限于颅骨信号衰减,高精度解码仍存技术瓶颈。据悉,目前临床应用的脑机接口多为‘准侵入式’,如可记录脑电的DBS设备,真正的全植入式系统尚在动物实验阶段。
产业链反应:资本热捧与理性观望并存 政策发布当日,A股脑机接口概念股异动,创新医疗涨停,诚益通、翔宇医疗等跟涨。但上市公司态度谨慎:三博脑科表示“尚无相关设备生产”,迈普医学称“聚焦神经外科基础技术”,乐普医疗直言“临床应用尚未开始”。这种反差印证了行业共识:脑机接口仍处“概念落地期”。
华安证券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脑机接口市场规模19.8亿美元,预计2028年突破60亿美元,医疗场景占比超70%。国内企业如脑虎科技、阶梯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但商业化瓶颈明显:侵入式设备单价超百万元,非侵入式设备年调试成本达数万元,医保支付能否覆盖成为关键。
医保局明确,各省将制定价格基准,允许地方在10%-15%区间浮动,这为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可及性提供了弹性空间。
国家药监局2月启动的脑机接口医疗器械标准制定,与此次价格立项形成“监管双轨”。但真正的规模化普及,还依赖于技术成熟度、伦理规范、支付能力的多重突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