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福建平潭的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4月9日揭牌成立,这也是中国考古博物馆首个分馆。
据介绍,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是一座集文物收藏展示、科学研究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博物馆,总建筑面积13500平方米,其中展陈面积为3800平方米。目前,该分馆以“源”“流”“彩”为主线,设置3个展厅对公众开放,全方位展示壳丘头遗址群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和南岛语族历史文化。
平潭地处福建沿海中部,在这里发现的壳丘头遗址群,曾入选“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近年来的相关考古成果,建立起我国东南沿海岛屿地区距今7500—3000年考古学文化序列。其中, 遗址群中的西营遗址,距今约7300—6500年,代表了目前平潭岛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存; 遗址群中的壳丘头遗址距今约6500—5000年,尤其与台湾大坌坑文化存在相似性,显示出台湾海峡两岸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关联; 遗址群中的东花丘遗址距今约4000—3500年,是遗址群中新石器时代末期的代表性遗存; 遗址群中的龟山遗址距今约4000—3200年。
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西营遗址发现人骨和牙齿,人骨直接测年结果为距今约7300年,初步研究表明,平潭史前人群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族群有较近的遗传关系。而在遗址群发现的植硅体水稻遗存,可追溯至7000多年前,陶片上还发现了稻、粟、黍等植物印痕,这也是我国东南沿海岛屿最早的水稻遗存,揭示出海岛史前人群存在农业行为。考古专家介绍,水稻和粟在距今4800—4600年期间传入我国台湾地区。这些考古发现,为南岛语族早期人群扩散提供了新证据。
南岛语族来自语言学概念,即使用南岛语系的人群。南岛语包含1200余种语言,分布范围北起中国台湾、美国夏威夷,南抵新西兰,西到马达加斯加,东至太平洋东部的复活节岛。目前,全世界范围内使用南岛语系语言的人口多达4亿。学术界一般认为,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是南岛语族早期人群形成和向外扩散的重要出发地之一,在复杂动因的驱使下,远古人群沿多条路径漂洋过海,进一步向太平洋岛屿扩散。近年来,平潭壳丘头遗址群的考古发现,为探究早期南岛语族人群特征、迁徙规律等提供了坚实的考古学材料。
目前,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展出壳丘头遗址群出土文物以及国内外南岛语族相关文物艺术精品600多件套,展示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形成和早期发展的宏大进程,以及其对周边地区的深远影响。
中国考古博物馆馆长刘国祥表示,作为中国历史研究院下设的国内首家国家级考古专业博物馆,中国考古博物馆是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的重要国家级平台和窗口,壳丘头分馆的成立,有助于央地联动、资源共享,今后还将通过推动海坛海峡水下遗址考古、南岛语族跨国联合研究等,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平潭发布消息,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党组成员赵志敏表示,南岛语族研究不仅是国际学术前沿课题,更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南岛语族研究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密结合,以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成立为契机,将中国社会科学院同福建省的相关合作向纵深推进,将壳丘头分馆打造成构建南岛语族研究自主知识体系的学术高地、向海内外展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重要窗口、在国际上发出中国学术正声的高端平台,进一步凝聚两岸智慧,深化学术合作,赋能文旅发展,推进传播交流,为弘扬中华文明、促进祖国统一、推动文明互鉴、共建美好家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江尔雄指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我们推进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和开发利用指明了方向。相信中国考古博物馆壳丘头分馆的设立,必将有力推进壳丘头文化的传承发展,对多学科视角下“南岛语族起源与扩散”重大课题研究、加强南岛语族考古研究和开发利用、深入展现多元一体中华文明演进格局、增强两岸人民同根同源文化认同和进一步促进与太平洋岛国文明交流互鉴等,都将发挥极大的促进作用。壳丘头分馆要建立完善运营机制,创新展览展示,深化学术研究,提升教育功能,为推动壳丘头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更为两岸融合发展、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更多力量。
|